綜合,是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的,它的基本特點就是探求研究對象的各個部分、方面、因素和層次之間相互聯系的方式,即結構的機理與功能,由此而形成一種新的整體性的認識。所以,綜合不是關于對象各個構成要素的認識的簡單相加,綜合后的整體性認識具有新的關于對象的機理和功能的知識。綜合的成果往往導致科學上的新發現。
蔣翊武,漢族,湖南澧州(今澧縣)人,初名保勷,字伯夔。我國近現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動家,辛亥武昌首義的主要組織、領導者。
宋教仁(1882年—1913年),字鈍初,號漁父,湖南常德市桃源人,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農林部總長,國民黨的主要籌建人。
彭家珍,字席儒,四川金堂人(今青白江區城廂鎮人),1888年4月9日出生。1906年畢業于四川武備學堂,后赴日本考察學習軍事,在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接受孫中山先生倡導的革命思想。
林覺民,1887年出生于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他的成長,恰逢民主革命思想萌芽,自由平等在年少的他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在1900年的科舉考試中,林覺民霸氣地在考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7個大字,以表自己不望...
徐錫麟(1873—1907),男,字伯蓀,又字伯圣,別名光漢子。浙江紹興人,是我國近代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
秋瑾(1875—1907),女,字競雄,號鑒湖女俠,浙江紹興人。我國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她從小崇拜岳飛、文天祥、花木蘭、秦良玉等民族英雄和女中豪杰,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留下了許多充滿強烈愛國思想和飽滿...
鄒容(1885—1905),原名桂文,留學日本時改名鄒容。四川省巴縣(今重慶渝中)人。鄒容自幼受中華民族傳統思想的影響,具有強烈的民族自尊感。甲午戰爭后,他讀到《時務報》等維新報刊,成為新思想的熱心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