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榮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60周年日子里,一個久遠而又親近的名字——毛岸英在革命圣地延安老區人民心中愈來愈懷念,六十多年前毛岸英由蘇聯歸國來到延安,曾在這塊紅色熱土上學習勞動,磨煉洗禮。延安,留下了他戰火中行軍的腳步,黃土地灑下了他的青春汗水,他和老區人民建立起深厚感情,延河岸邊也孕育了他純潔和至死不渝的堅貞愛情。
隨著獻禮劇《毛岸英》在央視播出,連日來,人們懷著沉痛的心情紛紛來到毛岸英在延安曾生活戰斗過的地方,楊家嶺、王家坪、寶塔山、延河邊和他上“勞動大學”的吳家棗園參觀、瞻仰,寄托著無限哀思,追憶著他在延安生活戰斗的足跡。
巍巍寶塔俯首致敬,滾滾延河深情呼喚:“毛岸英歸來吧!延安老區人民懷念您!”
毛岸英短暫而光輝的一生,他苦難的童年,顛簸流離的生活,抗美援朝為國舍命的英勇壯舉……盡管時空劃過了六十多年,但“毛岸英”的名字像一塊巨大磁石在千千萬萬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心底永不磨滅;“毛岸英”的三個金色大字鐫刻在抗美援朝英雄紀念碑上永不褪色;他在異國他鄉“朝中友誼塔”烈士陵園里伴著青松明月靜靜地躺在那里已六十個春秋;他似鴨綠江波濤中的一根中流砥柱,締結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而牢不可破。毛岸英是共和國驕子,民族之魂,他的英靈,人天共仰與日月同輝,在我國保衛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星河中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華。
苦難的童年—從蘇聯歸國來到延安
毛岸英是中國人民偉大領袖毛澤東的長子,1922年出生于湖南長沙湘雅醫院。父親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隊伍上井岡山后,又轉戰萬里長征北上,因時局動蕩,多年來,他一直隨著母親楊開慧和弟弟岸青、岸龍生活。1930年母親楊開慧被反動軍閥抓捕,岸英當時只有八歲,幼小的他便與母親一起坐過敵人的監牢。母親楊開慧犧牲后,毛岸英和兩個弟弟在地下黨組織安排下在上海生活,上海黨組織遭到破壞后,岸龍病死在醫院。岸英、岸青流浪在上海灘頭,撿過破爛、賣過報紙、推過人力車。直到1936年地下黨組織才找到了兄弟倆,結束了長達四年的流浪生活,輾轉蘇聯。先后入莫尼諾國際兒童院、伊萬諾夫蘇雅士官學校、列寧軍政大學學習。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冒著槍林彈雨駕著坦克轉戰歐洲戰場,英勇擊敵,受到斯大林嘉勉,并送他一把小手槍。
1945年,毛岸英謝絕了斯大林的挽留,告別了蘇聯的同學好友和他相依為命的弟弟毛岸青,結束了他在蘇聯長達十年的學習生活,他身著蘇軍黃呢戎裝,英姿勃勃地歸國來到延安父親毛澤東身邊,踏上了邊區這塊紅色熱土,開始了新的戰斗生活。
毛澤東送毛岸英上“勞動大學”
毛岸英回國后來到延安住在楊家嶺,組織安排在中宣部工作。1946年春節期間,毛澤東攜長子毛岸英親赴柳林區向當地群眾拜年,不久,毛主席把兒子叫到他辦公室和住宿的王家坪對岸英說,“你上過蘇聯的大學,還沒上過邊區勞動大學,勞動大學就在吳家棗園。那里的先生和學生都是勞動人民,你去學習對你有很大的幫助。”毛岸英當即表示愿意去。毛主席說:“去很好,還要帶些學費去。”毛主席給了一斗小米叫毛岸英背上走。所謂的“勞動大學”是毛澤東主席為了讓廣大青年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讓自己剛從蘇聯學習歸來的兒子毛岸英去農村進行勞動鍛煉,了解中國的基層社會,讓他親身體驗艱苦生活,增強與農民的感情,學習農民勤勞樸實的精神。
父親談話后,毛岸英脫下了蘇軍戎裝,換上了八路軍灰色的舊棉襖,穿著布鞋,遵照毛主席指示,從王家坪背著小米步行去南邊近三十公里的柳林區二鄉吳家棗園村上“勞動大學”,跟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吳滿有學習種地,“拜師務農”。
吳家棗園現八十多歲的高和富老人,當年是吳滿有的鄰居,曾和毛岸英上山勞動相處,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仍記憶猶新。“當時毛岸英來的時候,有個參謀長跟著來,那個參謀長姓賀,拉著馬,鋪蓋讓馬馱著,可毛主席不讓馬馱小米,硬要毛岸英自己背著小米走,不然就不知道究竟累不累。毛岸英就背著小米,穿著布鞋,腳上都打起了泡,肩膀上磨破了皮,累的他滿頭大汗。他來的時候還帶著一把小手槍,說是在蘇聯時斯大林給的,有個皮套套,還拿出來給我們看過。毛岸英來到吳家棗園,住在吳滿有家的窯洞里,和吳家老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吳滿有,生于1893年,與毛澤東同庚。對今天不少中青年而言,吳滿有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在抗戰時期的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吳滿有可謂家喻戶曉。他的名字在《毛選》、《鄧選》中被多次提及,還曾被寫入中共中央文件。早在1946年,延安電影制片廠拍攝了《邊區勞動英雄吳滿有》,影片中吳滿有的扮演者是后來的著名導演凌子風。1943年初,著名詩人艾青曾寫成敘事長詩《吳滿有》;版畫大家古元也為吳滿有雕制木刻畫像;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吳滿有甚至成了一個“品牌”,解放區的煙廠曾專門生產過一種香煙,便是“吳滿有牌”。至今,石家莊煙廠還將此事寫進廠史。邊區農業戰線的“吳滿有運動”和工業戰線的“趙占魁運動”,使兩人成為大生產運動的兩面旗幟。毛主席親筆為他們題詞:“天下有名”。
1943年春節過后,《解放日報》發表吳滿有給毛澤東的一封信,提出要為毛澤東“代耕”(當時邊區政府所有人都有耕地或者織布任務),吳滿有由此成為毛主席的“座上客”。毛主席特意指定吳滿有擔任毛岸英的“勞動大學”老師,讓毛岸英跟隨他學習種地。
毛岸英來到吳家棗園村后就要上山勞動,吳滿有說:“你是個洋學生,我一個字不識,學甚哩?”毛岸英就說:“我是來學干農活的,又不是來享福消閑的!”吳滿有開始教了。第一課開荒,毛岸英跟上變工隊上山開荒。他看見變工隊的人都把衣服脫下來開荒,他也同樣去做。白白的皮膚被太陽曬得紅紅的,由紅變黑,手上也打起了泡,過了兩三天,他就學會開荒了。他見活就干,別人干什么他就干什么,還用手抓糞。把村子里的人名字都記下來,剛來時村民說話他聽不太懂,時間長了,就都能聽懂了。
毛岸英學了兩個星期就學會了基本農活,當毛主席把吳滿有請到家里,詢問兒子的學習務農情況時,吳滿有不住口的夸贊說:“小伙子能吃下苦,不到一個月就和我們受苦人(當地人把農民叫受苦人)一個樣了。”毛岸英謙虛樸實,平易近人,從不講特殊,衣服破了總是自己動手縫補。他性格活潑開朗率直,勞動間歇和當地老鄉扭秧歌,學唱陜北民歌,農村的民諺俗語他一聽便馬上用小本本記下來,并向老鄉們求教,直到完全懂了為止。
毛岸英很喜歡跟村子里的年輕人摔跤,還真有兩下子,幾個身強力壯的小伙子也被他摔的仰面朝天,村里不少人說他會武功。陜北秋天早晚寒冷,吳滿有怕早出晚歸的毛岸英受寒,硬把王震送他的一頂嶄新的氈帽戴在毛岸英頭上,毛岸英則把自己從蘇聯穿回的那件軍呢大衣送給了吳滿有的二兒子吳仲貴。
毛岸英在吳家棗園跟隨吳滿有及其家人,春種秋收,從頭學起,干著所有的農活。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勤謹好學,忘我勞動。學會了開荒墾地,撒播籽種,清圈送肥,間苗鋤禾,收割碾打等農作技術。并在村里慰問軍烈屬,幫助青少年識字掃盲,磨礪整整一個農作季節。毛岸英在延安生活戰斗了14個月,其中七個月是在吳滿有家度過的。在吳家棗園他親身體會到了農民的辛苦,他的務農知識得到了增長,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他與農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臉龐曬得黝黑,光著膀子和上身,頭上勒著毛巾,活脫脫地成了一個陜北后生。正當他勞動起勁的時候,胡宗南進犯延安,毛岸英接受了新的任務,當他離開吳家棗園時,全村老少依依不舍地把他送到村口,喚著他的名字。
毛岸英告別了吳家棗園村,他背著小米和勞動果實回到了王家坪黨中央機關和父親身邊,毛主席掰開他的手,看到手上的老繭后高興地說:“這才是勞動大學畢業證!”毛岸英沒有辜負父親的希望,他給毛主席交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毛岸英和劉思齊相識、相知、相愛
劉思齊——毛岸英的妻子,已是八十高齡的老人,新中國成立后,她兩次回到延安,回到棗園、楊家嶺、王家坪等自己曾經生活、戰斗過的地方,延安曾經是她和毛岸英相識、相知到相愛的地方,延河邊留下了他們青春的腳步和純潔堅貞的愛情,以及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
生于湖北的劉思齊,比毛岸英小8歲,1938年,年僅8歲的她隨母親張文秋一起準備去蘇聯給父親看病,途經新疆時,被反動軍閥抓捕,一家人在1946年才從新疆來到延安。在這里,她第一次見到了毛岸英。
據劉思齊老人回憶:“1946年,我從新疆監獄回到了延安。之前只知道主席有個兒子,是從蘇聯回來的,小時候生活很可憐。我們倆小時候經歷很相似,一根藤上的兩個苦瓜。”劉思齊和毛岸英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是在楊家嶺,“那天,我和岸英的妹妹李訥從主席家里出來,下山的時候,一個小伙子從對面走過來,李訥就突然把我的手溜開撲過去,喊那人哥哥。那時我想,大概這個人就是毛岸英吧!第一眼見到他的時候,就覺得他個子很高,人長得很瀟灑,但是穿得很樸素,和周圍的干部沒有什么差別”。
最高規格,最低場面的婚禮。1949年,新中國成立,劉思齊和毛岸英來到了北京,毛岸英在北京機器總廠任黨支部書記。此前他們已經確立了戀愛關系,在征得毛主席同意后,倆人決定結婚。
1949年10月15日,倆人的婚禮在中南海菊香書屋的西房里舉行。
這場婚禮后來被特稱是一場“最高規格、最低場面”的婚禮。說規格高是因為當時正好是毛主席要開一個政治局常委會議,他就在會議前給毛岸英和劉思齊舉行了婚禮,從規格來講,政治局常委全部參加了。說最低場面,是因為婚宴只有兩桌飯,一桌是政治局常委和他們的夫人,還有劉思齊和毛岸英;另外一桌就是倆人的弟弟妹妹們,從婚宴場面上講是最低場面的。
這就是共和國主席毛澤東兒子的婚禮,比一般平民百姓更為簡單、樸素。他們沒有婚禮服,毛岸英穿的是在外事場合當翻譯時的制服和一雙半新的皮鞋,劉思齊身著燈芯絨上衣,半新的褲子,穿一雙新買的方口布鞋。作為父親和公公的毛澤東,給兒子和兒媳的唯一禮物是一件在重慶談判時穿過的舊大衣。但是,這場具有雙重特點的婚禮在毛岸英夫婦看來非常難得,他們感覺到很滿足、很幸福。
婚禮后,他們就離開中南海回到他們的新房。新房設在一間平房里。新房的陳設極其簡單,只有一張桌子、一張床和一條棉軍被。
他是一個讓我們驕傲的人!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毛岸英主動請纓,要求去朝鮮前線。但毛岸英對劉思齊卻只說是去執行任務。
1950年11月25日,美軍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狂轟亂炸,正在作戰室整理資料的毛岸英還沒來得及撤離,周圍已是一片火海,毛岸英壯烈犧牲,年僅28歲。
新婚分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毛岸英就犧牲在了朝鮮戰場,可劉思齊一直被蒙在鼓里。劉思齊說,主席他老人家也是承受了巨大的悲痛,隱瞞著殘酷的事實,善意的謊言直到三年后才被揭穿。
從相愛到結婚到永訣,盡管兩人的感情只有短暫的兩三年時間,但這段短暫而又純粹的感情卻深深地影響了劉思齊的一生。劉思齊老人回憶起毛岸英總要說的一句話:“他是一個讓我們驕傲的人!”
一位延安農民與毛岸英的深厚情結
革命圣地延安吳家棗園小山村,歷史上是一個荒僻的黃土高原村落,山高谷深交通不便。64年前,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長子毛岸英遵照父親“補上勞動大學這一課”的要求,毅然來到這個小山村拜師務農,上“勞動大學”。六十多年過去了,斗轉星移,時代變遷,但毛岸英年青英俊、吃苦好學、為人謙和的音容笑貌,依然彌留在山村老人們的心中,“他是個好后生,好青年……”老農們用樸實的語言贊美毛岸英。岸英住過的土窯洞,用過的鋤頭、老镢、犁鏵等農具;推過的石磨、碾、牽驢滾碾過的打谷場,做飯的鍋灶,教農民們掃盲識字的小桌,親手植的槐樹……這些原貌依舊的一件件斑駁物件見證了當年的歷史,可謂苦樂一杯,清風千秋,至今傾訴著岸英的雙手由一個個血泡變為老繭的往事,昭示著共產黨人永做勞動人民好兒子的永恒主題。
吳家棗園村毛岸英舊居已成為“青少年教育中心”,它吸引著眾多到延安旅游者來小山村瞻仰、體驗、洗禮;吳家棗園也被稱為“中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第一村”。
六十多年的風雨歲月,吳家棗園村經歷了炮火硝煙,滄桑世事。毛岸英的舊居曾被敵人飛機轟炸過,又因多年的風吹雨淋,土窯洞差點垮塌,幸虧村里一位叫吳凌云的農民悉心保護,才有今天的完好。吳凌云系毛岸英當年上“勞動大學”的務農老師、勞動英雄吳滿有的侄子。他今年54歲,雖是一個農民,卻對“紅色文物”癡心不改。他懷著對革命先輩無限的崇敬,奔走呼號,借錢籌資,于2004年5月18日對毛岸英舊居進行修復,在村民的幫助下,經過幾個月的苦干,舊居恢復完好,對外開放,成為自發恢復開放革命舊居,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典型事例。“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受到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的贊譽和好評。
1991年春,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曾感慨詠嘆:“假若,我們所有的干部對子弟都能像毛主席對毛岸英那樣,我們的黨就一定興旺,一定為群眾所擁護”。毛岸英在此拜師務農的掌故,永遠展示著領袖與兒女們情感世界的千古絕唱,它也已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吳家棗園亦升華為國人應精心呵護的一座美好的精神家園。
吳凌云的紅色情結。 農民吳凌云現為“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主任。吳凌云的父親與當年毛岸英學習種地的老師吳滿有是弟兄。吳滿有是吳凌云的伯父,當年他們同住一個院落的窯洞。
吳滿有在1948年隴東寶雞我軍和胡宗南匪軍的戰役中“被俘失節”,以后被送回到延安,這位昔日的“勞動英雄”,從此便悄聲在家放羊,1959年3月郁郁而終。吳滿有去世后,他的兒女們有的回到了老家,有的隨部隊去了新疆。家里的幾孔土窯洞就由吳凌云的父親繼承,在父母相繼去世之后,這幾孔窯洞就留給了吳凌云。
改革開放后,吳凌云靠自己嫻熟的駕駛技術,開過拖拉機、出租車和私家車,經營著一個祥和而美滿的五口之家。吳凌云掙了一些錢,生活變得富裕,在城里買了房子,搬出了土窯洞,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生活水平日漸提高,但吳凌云總覺得心里缺點什么。他想起小時候父母在臨終前囑咐他一定要好好保護毛岸英留下的物品的囑托,他的胸中便時時涌現一股紅色情懷。他想自己如今過上了好生活,應該是為毛主席和毛岸英做點什么的時候了。毛岸英曾住過的土窯洞由于年久失修,無人居住,已經破敗不堪,他就想著要把舊居重新進行修整,讓它完整的保存下來,完成父母的遺愿,也圓自己心中的那個紅色的夢。
自籌資金恢復舊居。 吳凌云是個說一不二,想做什么就一定要做成的人,一旦心里有了想法,他想立刻付諸實施。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家人和要好的朋友,他心里非常擔心親人朋友們反對他這樣去做,哪知他的想法剛一說出,幾乎所有人都表示支持。他和兩位好友張勇、黑玉花共同籌集了30多萬,招收了20多名工人,動用15輛機動車,開始實施舊居恢復工程。
2004年5月18日,毛岸英在延安的舊居恢復工程正式啟動。吳凌云的工程開建后,許多村民都主動幫忙,他們覺得這件事情是一個村子的榮譽,都不計報酬。有的提水,有的擔土,還有人將自己家里的農用三輪車開到工地,供工程調遣使用。幫忙修建的村民們,有年近七旬白發老人,也有十六、七歲的毛頭小伙。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們表示,忘記誰也不能忘了毛主席,修筑毛岸英舊居,對全村人來說是件大事!
吳凌云修整毛岸英舊居的事逐漸被傳開,社會各界對吳凌云的做法表示大力支持。來自香港、澳門等地的不少熱心人士,紛紛主動表示要出一把力;市區相關部門和領導也非常關注和重視,親自來村上察看工程的進展情況。有不少好心人主動捐錢捐物,一些退休老干部自發地組成了宣講團,只要舊址上舉行活動,他們就義務前來“吶喊助威”。
2008年11月28日,毛岸英生平事跡陳列館開館儀式在吳家棗園隆重舉行。應吳凌云和共青團延安市委的邀請,毛澤東主席的兒媳、毛岸英夫人劉思齊和毛澤東的嫡孫毛新宇等出席了當天的開館儀式。老吳看著這一幕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和毛澤東的嫡孫毛新宇應邀出席“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開館儀式
毛岸英生平事跡陳列館由農民吳凌云自籌資金100多萬元,經過6年艱辛努力建成。館內陳列了毛岸英一生各個時期的圖片百余幅,毛岸英生前的生活用品、家具等。目前,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已形成了舊址部、陳列館和宣講團三部分。
吳凌云對記者說:“我為啥要建這個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是因為現在的年輕人,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卻不知道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老一輩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我的目的就在這兒。有人說,你一個普通老百姓,弄這干啥,我說,沒有毛主席,哪有我這老百姓現在的幸福?我已五十多歲的人了,吃水不要忘記挖井人,幸福不要忘記毛主席,毛主席領導咱中國人民打下江山,我們世世代代要記共產黨、毛主席的恩情。”
電視劇《毛岸英》劇組來到吳家棗園吳凌云家拍攝,老吳白天黑夜忙乎著給予大力支持,哪個地方路不好,車上不去,他便帶人去搶修。劇組在冰冷的延河水中拍攝,老吳便到市消防隊聯系借來高腰雨靴、雨衣等。他給劇組騰開窯洞、房間,讓劇組人員休息,給他們燒開水,熬小米稀飯……忙個不停,《毛岸英》上映后,總編劇、制片人張麗、演員韓中、于曉光等紛紛打來電話向老吳表示感謝。
還有不少來延安毛岸英青少年教育中心旅游參觀的人們,也紛紛為他祝賀,并說從吳凌云身上他們看到了延安精神。
吳凌云,一個平凡的農民,干了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他的事跡正在革命圣地延安流傳著,并受到全國各地越來越多的參觀者敬佩。
(作者簡介: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毛體書法研究會理事、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陜西省傳播學會會長、陜西省作家學會會員、《現代企業》雜志社長、總編輯 。筆名:野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