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视频在线_日韩欧美国产中文_啪啪伊人网_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 - 护士月月和建建完整版小说

top_wz.png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綜合--紅色經典--紅色記憶

紅色記憶

袁家溝與千古絕唱《沁園春·雪》

發布時間:2022-01-22 19:13:39 瀏覽次數:1098 來源:《中國散文家代表作集》  分享:

                                                                 □ 趙錦榮


1.jpg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每當我們讀到偉人毛澤東《沁園春·雪》這首大氣磅礴,雄渾豪放,千古絕唱的詩詞時,便會禁不住地神往這偉大詞作的誕生地---袁家溝。多么渴望目睹詞中的北國、大河、高原、銀蛇……那“分外妖嬈”的“多嬌”風采。   

                           春訪神奇的山村—袁家溝

        袁家溝,一個陜北黃土高原小山村,位于陜西省清澗縣東北55公里處的高杰村鎮。普通得中國版圖上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這個小山村,近年來卻聲譽遠播,成了聞名全國的“傳奇村”。                                                     2.jpg 

                        陜西清澗縣袁家溝村

        千古名篇《沁園春·雪》正是在這個小山村誕生;毛澤東主席在這里住過16個晝夜,并向全國發出著名的《東征宣言》;袁家溝是陜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這個普通的小山村曾經養育出共和國4位省委書記、8位副省級、28位地師級、70多位縣團級共120多名領導干部的紅色勝地。
        袁家溝,普通而神奇,平凡而偉大,是一個藏龍臥虎,地靈人杰的“風水寶地”。它的名字正隨著紅色旅游而日益響亮。
        庚寅春三月中旬的一天,我去延安瓦窯堡參加完一個“文化活動”,于是決定繼續北上清澗縣尋訪袁家溝。這是我多年的夙愿。
        灰蒙蒙地天空,時而有呼嘯的山風刮來,這正是陜北初春大風揚塵的季節。小車駛出清澗縣城,在一條蜿蜒的公路上向東北方向行駛。公路兩旁是陡峭的坡崖深谷,山坡上依然光禿禿的,只有一株株赤條條的棗樹任憑大風吹來擺去。小溪邊的柳樹剛剛抽芽,偶爾有幾株山桃花綻放,給荒漠的大山帶來幾分景致。關中平原已草綠花紅,而陜北的春天還沒有真正到來。
        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翻一座大山,過一條溝……山高、谷深、坡陡、路窄,因此車速不能開快。大約一個多時辰,突然,眼前豁然開朗,一條大河湍流南北,大河的橋頭上刻有“川口”二字,河面開闊,我激動地喊了一聲“黃河”!同行的小曹說:“黃河水有這么清嘛?”我詫異地操著陜北腔詢問橋頭上一賣菜老者,老漢告訴我們這條河叫“無定河”,是陜北最大的河流,一直流入黃河,黃河離這兒不遠了,只有二十來里地。
        駛過無定河,我們朝西北方向前行約五、六公里,經過高杰村鎮,袁家溝便漸漸地進入我們視野。我的眼睛便上下左右不停地掃描尋覓,瞭望山村的地貌和村落,但見山勢綿延巍峨,迎面一座望不到頭的山嶺若一條巨龍,逶迤起伏,莽莽蒼蒼。那恰似“龍頭”的山嶺正居袁家溝村中央,龍頭兩邊是兩條狹長山谷,常年流淌的溪水象兩條玉帶環繞龍頭左右,潤澤著這個村落的子民繁衍生息。曾有民謠云:“龍鳳山,魚鱉潭、此地天生自然貴,藏龍臥虎官不斷”。
        袁家溝現共有人口537人,全村都姓白,村民們住宅是青一色的石窯洞,居住均分布在“龍頭”左右的西溝和東溝。
        穿過村口的文昌廟,駛過小石橋便到了目的地袁家溝村的“廣場”(一塊不大的較為平坦的場地),我們下了車便徑直到“龍頭”前面依山而建的三幅大型浮雕前瞻仰感受。
        三幅大型浮雕是清澗縣近年來為了開發紅色旅游勝地而投資興建的。中間一幅便是在灰色壁面上雕刻燙金的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雪》;左邊的浮雕是紅年戰士東征誓師宣言的雄壯場面;右邊的浮雕是數條木船滿載著紅軍戰士在滔滔的黃河激浪中奮力搏擊東渡。
        我們沿著石臺階來到當年毛主席在這里居住了16天的地方,一進大門院子里長著兩棵枝繁葉茂的老槐樹,據說至少有百年的歷史了。院子里一線五孔窯洞,毛主席當年就居住在中間那一孔,右邊相鄰的一孔住賀子珍,靠左邊的兩孔窯洞住著警衛人員,進大門右邊的第一孔窯洞住著勤務人員。

                         5.jpg        

    窯洞里陳列著毛主席當年用過的物品,里面是一個黑色的屏柜和一張八仙桌,左右分別放著兩把太師椅,八仙桌上是一個竹蔑編的暖壺,還有喝水的茶缸。炕上是一床簡單的被褥和枕頭。最珍貴的是已經受文物單位保護的 “一個小炕桌和麻油燈,還有一件藍布大衣。”
        這個小炕桌和麻油燈便是當年毛澤東主席伏案寫成《沁園春·雪》的歷史見證,它為此立下了不朽的功勛。我佇立在舊居窯洞門前,想象偉人當年奮筆疾書,一氣呵成的千古名篇,心潮澎湃,激動不已,啊,毛主席!人們的領袖,偉大的詩人。
                                  毛主席來到袁家溝
    1936年2月,已經到了年關歲末,這一年冬天的氣候很特別,天氣十分寒冷,而且從2月2日(農歷正月初十)開始一直到2月7日(農歷正有十五),百年不遇的鵝毛大雪整整下了五天五夜。整個陜北高原白雪茫茫,所有的交通道路河流都被封得嚴嚴實實。

                         4.jpg                     

      2月5日,傍晚時分毛主席率領中央紅軍機關總部翻山越嶺到達袁家溝村,這一天,天氣十分寒冷,早晨起來,袁家溝的村民們發現村里突然來了不少人馬,村民白育才家門口還站著警衛員,當時人們還不知道是毛主席率領的東征紅軍。毛主席住在白育才家的五孔窯洞里,溝道對面是紅軍總部機關駐地,張聞天,博古等人居住在此,相鄰的同一排窯洞設有警衛排、伙房、機要室、電臺部等。

    毛主席來到袁家溝后,他的衣著伙食與普通士兵沒什么兩樣,官兵一致,同村里鄉親們談話說笑和謁可親,平易近人,因此老鄉們還不知道毛主席住在村里,都以為他是一位親切的老紅軍。有一天,毛主席的秘書在袁家溝村頭給大家講述毛主席和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故事:“主席現在穿的那件藍布棉大衣還是在吳旗縣縫的,那時主席說什么也不穿,他說戰士們不也穿著單衣嗎?后來在警衛員賀清華等人的再三說服下才勉強穿上,現在主席連件像樣的襯衣也沒有。”

        當時的村支書白發云一邊吧嗒吧塔抽著旱煙,一邊聽黃秘書講,感到一陣陣難過。晚上,白發云偷偷給婆姨白玉桂說:“我今兒才曉得,毛主席連件像樣的襯衣也沒有,你抽空給他縫一件。”白玉桂一聽給毛主席做衣服,高興地說:“我怕笨手笨腳做不好,毛主席笑話呀!”白發云說:“你放心,毛主席身材高大,你縫寬套些。”于是,白玉桂把家里僅有的珍藏多年的一塊白細布拿出,精心地縫起來。

                       3.jpg          

        過了兩天,白發云把做好的襯衣送給毛主席,主席高興地說:“發云,你媳婦的手藝真巧,可是個好媳婦!”說著,順手拿了四塊紅軍票遞給他,白發云趕忙說:“主席啊,你怎么把我們當外人?你為受苦人操碎了心,難道縫一件襯衣,也要算錢?”毛主席笑著說:“你媳婦給我縫襯衣,關心我,我很高興。給你四塊紅軍票也是合情合理的,不拿群眾一針一線,這是我們紅軍鐵的紀律嘛!”白發云聽主席這么一說,只好把錢收下。從此,他把這四塊紅軍票當做傳家寶,生活再困難也舍不得花。
        1971年,毛主席當年的警衛員賀清華、白海山等人和延安紀念館的同志來到袁家溝時,白玉桂才把這四塊珍藏多年的紅軍票交給他們,賀清華還給她寫下了字條。
                             高原飛雪唱大風
        毛主席率領紅軍戰士翻山越嶺來到偏僻的袁家溝村,不是賦詩賞雪,而是為了抗日救亡,解救正處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

                            6.jpg    

             毛主席坐在大雪紛飛的高家洼塬上,詩興如潮

        2月7日早晨,毛主席帶領隨行人員,踏著積雪,親自到距離袁家溝村10公里的高家洼塬察看地形,偵察了解黃河渡口情況,準備揮師東征,出兵山西,赴華北抗擊日本侵略軍。偉人登上白雪皚皚的高家洼塬上,鵝毛大雪仍在紛紛揚揚,漫天飛舞,毛澤東素來愛雪,現看到遼闊萬里的北國雪景,縱目黃河上下,放眼長城南北,雪蓋冰封,白茫茫渾無涯際,心情十分振奮,詩興如潮起伏,偉人觸景生情,感慨萬千。當晚,他回到袁家溝村所居住的窯洞里,詩人伏在一張小炕桌上,一燈如豆,寫下了宏偉巨篇、千古絕唱《沁園春·雪》。

                          7.jpg   

         2月8日,毛主席視察渡口情況,督促渡河準備工作。2月12日,毛主席同彭德懷致電葉劍英、楊尚昆等人并告周恩來:“東征命令即興發布,于十三日、十四兩日傳達解釋完畢。十五日一軍團,十六日十五軍團及方面軍直屬隊向渡河點開進。各以四天行程到達準備渡河位置,待命渡河。在開進時,連隊中討論東征令,在指揮員中建立鞏固的信心,發揚高度的積極性。”“東征行動在渡河之日前對居民仍嚴守秘密,每個指戰員注意嚴守秘密。”
        2月17日,毛主席發表著名的東征宣言:“一切愛國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舊,不分派別,凡屬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國主義者,本軍均愿與之聯合,進行民族革命之偉大事業。”并且說明:“為實現抗日,渡河東征。”
        2月20日晚,毛澤東主席與彭德懷總司令發布了東征作戰命令。當晚紅軍抗日先鋒軍分三路大軍強渡黃河天險成功。

                          8.jpg 

                                強渡黃河天險成功       

        2月21日早上,毛主席和東征紅軍機關總部機關離開了袁家溝。經高杰村、高家洼、辛關房兒溝乘木船渡河,踏上了艱險的東征征途,奔赴抗日前線。當時,袁家溝村就有10多名青壯年加入了東征紅軍的行列,跟著抗日先鋒軍沖向抗日殺敵的戰場。
        毛主席在袁家溝村生活和戰斗了16個晝夜,為后來該村的白如冰、白棟才、白治民等一大批熱血青年堅定革命信心,投身革命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以至袁家溝村戶戶有紅軍、家家有烈骨,更使得袁家溝村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沁園春·雪》氣惱老蔣
        毛澤東《沁園春·雪》在高家洼塬激發了詩人靈感,創作完成于袁家溝村的土窯洞里,但最終發表卻是在1945年8月底。抗戰勝利后,蔣介石玩弄“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在重慶擺下“鴻門宴”,口出狂言:“中國不能有兩個太陽。”毛主席臨危不懼,笑答:“兩個太陽應該由人民選擇一個。”偉人離開重慶后,《沁園春·雪》正式發表,詞中那大氣磅礴、勝利姿態宣告蔣家王朝必然滅亡。人心所向,輿論沸騰,使國民黨當局驚恐萬狀,老蔣惱羞成怒,邀請多位反動文人比試毛主席的大作,但誰能有偉人的胸襟和文韜武略?毛主席嘲笑此“小動作”,“可以噴飯!”

                            9.jpg  
        《沁園春·雪》的美學成就,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其大氣磅礴,景象非凡,睥睨六合,縱橫八荒,情與景、詩與論高度融合,崇高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得到了完美的統一。柳亞子譽為千古絕唱,“雖東坡、幼安,猶瞠乎其后,更無論南唐小令、南宋慢詞矣。”
                            神奇源自教育
        從毛主席創作千古絕唱《沁園春·雪》的舊居院子出來,我思緒萬千。心潮如黃河激蕩的流水久久難以平靜……我們跨過小河溝一步步攀石階來到當年的電臺室、機要室的院落。這座院落有三孔窯洞,右側卻是一間土木磚瓦結構的平房,這便是當年的電臺室。《東征宣言》和一封封作戰命令就是從這里發出,飛向全國,傳遍世界。
        主人熱情招呼我們坐下,并同我們攀談起來,他姓白,今年六十多歲,是袁家溝多年的村支書剛退下來不久。當我問到袁家溝走出120多位高、中層和基層干部的神奇時,白先生抽了兩口旱煙,若有所思地說:近年來社會上對袁家溝有不少傳說,大多認為是村子的風水好,才出了那么多高官。面前的這座大山原名叫平梁壩,因山勢雄偉又因像一條巨龍,人們在傳說中也將這座大山慢慢叫成了“龍山”。我認為這些說法是不科學的,袁家溝出了這么多高層干部,最主要的是我們村幾代人都非常重視教育。自古以來,知書才能明理。早在1924年我們村有一位老秀才,在他的倡導下辦起了學堂,村里念書的娃娃們有了文化,就能把“世事”看大。劉志丹在陜北鬧紅時期,我們村的人全部加入了紅色革命陣營,成立了赤衛隊,有的村民已成為共產黨員。毛主席來袁家溝東征住了十幾天,更激發了一些青年革命熱情,東征時期就有十多名青年參加了紅軍,以后又有不少的年輕人陸續參加了革命,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出生入死,幸存者以后成了黨的高級領導干部。
        白先生說村口那座文昌廟是前年剛修起的,這是為了進一步促使村民們重視教育,只有重視教育,娃娃們才能一代一代有出息,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白先生自豪地告訴記者:他的四個子女現都是教師。白先生的一席話使我們大悟。啊!袁家溝的“神奇”是重視教育,而“風水”則是青年們的知識文化。                                             10.jpg 

                   作者趙錦榮在袁家溝采訪留影       

        我告別了袁家溝,望著那起伏蒼茫的山嶺原野,浮想聯翩:延安窯洞產生了中國的馬列主義,袁家溝窯洞里創作了千古名篇《沁園春·雪》,哦!這不僅是袁家溝的神奇,而是中國的神奇,東方的神奇!袁家溝我還要再一次尋訪你的神奇,但要等到隆冬大雪紛飛,千里冰封的日子……
                             
                                                                                                        庚寅年春三月走訪袁家溝,草于四月·西安。


        此文2016年在全國有關報刊上發表,榮獲中國當代散文獎,作者及作品收錄《中國散文家大辭典》和《中國散文家代表作集》。

    

    (作者簡介: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毛體書法研究會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陜西省傳播學會會長、陜西省作家學會會員、《現代企業》雜志社長、總編輯 。筆名:野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