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獻禮二十大、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共延安市委老干部工作局與延安市融媒體中心再度攜手,特別推出廣播節目《獻禮二十大·永遠跟黨走—— 黨的故事我來講(第二季)》,作為黨的追隨者、時代更迭的見證人,我們將繼續邀請多位為延安貢獻過青春與智慧的老干部走進廣播直播間,講他們眼中時代的變化,社會的進步。
本期嘉賓:賀彥清,男,中共黨員,曾任中共延長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宣教黨委書記、宣傳部三級調研員,現為延長縣延安精神研究會會長。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而延長石油在中國石油史上又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殊地位。
據考古學家考證: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石油的國家。3000多年前周代《易經》中就有“上火下澤”“澤中有火”的關于油氣火苗的記載。另據《漢書·地理志》載,在今陜西延長縣,水面上漂有可燃液體,人們“接取用之”。《后漢書》《水經注》《元和郡縣志》等不同時期古籍都對先民們開發利用石油有所記述。石油在古代的用途已較為廣泛,有用于日常生活的,有用于書法繪畫的,也有用于醫療的,甚至還有用于軍事的。在宋朝以前,“石油”并不稱石油,而叫硫磺油、雄黃油、石瑙油、猛火油、火井油、泥油、石漆等,名稱較多。宋代科學家沈括所著《夢溪筆談》稱,“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現“石油”這個名字。這里的高奴縣即今延長縣。近代以來的舊中國,國家民族積貧積弱,無力大面積勘探開釆石油,我國被許多外國專家扣上“貧油”的帽子。好在,百余年前的1907年,在當時的候補知縣洪寅等一批有識之士積極奔走努力下,在延長這塊神奇的土地上,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誕生了。百年風云激蕩,百年鑄就輝煌。在數代延長石油人的艱苦努力下,如今的延長石油,已經是馳名中外的大型企業,名列世界500強。延長也成為舉世聞名的石油故里,這里不僅是中國石油工業的發祥地,也是埋頭苦干優良傳統的發源地,更是中國石油人的朝圣地。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百余年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但其經過的道路并不平坦,而在這不平坦的道路上,延長石油能走到今天的輝煌,是與一名老廠長分不開的。他就是延長石油廠第一位模范廠長陳振夏。1938年2月,從上海輾轉到延安,受黨組織派遣,到延長石油廠擔任技正和工程師,成為延長石油廠生產負責人。當時延長石油廠共有職工50余名,日產原油只有100多公斤,幾乎處于停產狀態。但這一切難不倒勤學善思、聰明智慧、吃苦耐勞、敢于創新的陳振夏!他不斷向老工人和當地群眾學習,到附近村莊搜集戰爭期間疏散在四處的設備器材,對廢舊設備進行修復,通過科學實驗進行技術改進,實在找不到的配件就自己打造或用木頭代替。為了把戰爭期間疏散在四處的設備器材情況搞清楚,陳振夏親自深入延長至永坪沿途過去藏機器的各個村莊,訪問當地群眾,將藏機器的窯洞逐個清理,造冊登記。他還撰寫了書面報告,提出用收回器材打新井的建議計劃。當時,打油井需要技術,大家都沒有學過地質,怎么辦?廠里原有的地質資料,早已遺失殆盡,更沒有測量儀器。陳振夏到處搜集參考書,只找到一本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最新化學工業大全》,其中的石油卷,還是主要講石油提煉的。而怎么測量,怎么定井位,問題和困難一個接一個。但陳振夏沒有被困難嚇倒。他逐個詢問老工人,聽他們回憶相關往事。他跟著老工人,爬到延長西山上,調查、尋找曾經選定過的井位。幾經調查,在延一井北面的半山坡上,選定了延19井位置。由于缺乏打井所需的各種鋼材,鉆井井架除了4根角柱用的是6英寸的鋼管外,其余部分,用的都是木結構。蒸汽機底座、傳動機構的承力立柱和橫梁(可叫“油梁”),都是陳振夏帶領工人們到深山老林里砍伐原木并拉運回來。最大的油梁約10米長,最大剖面須達到600×1000毫米,而且要求木質必須結實。因為要找尺寸足夠的原木,他們只好帶著干糧,拿著灶具,自己做飯,晚上住在野地里。陳振夏與工人們吃住在深山。有時,幾天幾夜回不來。至1940年春,陳振夏帶領大家硬是靠東拼西湊、人拉肩扛、自修自造一舉在延長西灘洼半山坡上鉆成延19井,初日產量竟達到1.6噸!徹底扭轉了被動局面,大家親切地稱這口井為“起家井”。他總是想法設法做到物盡其用。每一顆螺絲釘,每一段鋼絲繩在他那里都是打井的“瑰寶”。當時,只有兩部標準頓鉆,兩套打井動力。陳振夏帶領工人師傅認真操作,精心維護,生怕損壞任何一個零部件。鉆頭刃口打鈍了,鋼了又鋼。管鉗的牙齒磨光了,銼了又銼。鋼絲繩,只有200多米的一根比較新,其中還有不少松綻或斷股,銹蝕不堪。陳振夏和工人師傅們,利用工余時間,細心地將每一根斷、壞鋼絲剔除或剁掉,把新的重新擰鉸起來使用。他語重心長地對工人們說“這200米鋼絲繩,可是我們打井的生命線呵!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珠子一樣愛護它。”他常常通過技術改造,變被動為主動。在煉油廠期間,沿用原來的大小兩套老式單獨釜煉油。裝鍋、燒火、出油、分蠟,全部都是手工操作。為了解決燃料問題,陳振夏帶領工人上山砍柴,開荒種地,這樣在解決燃料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糧食問題。他還用單獨釜里清理出來的鍋巴、油土,摻上碳沫制造混合燃料。一鍋這樣的燃料,可抵石炭225公斤。為了加快煉油速度,陳振夏在煉油釜里鉆出鉆進,反復研究,改敞口小火脫水為加蓋大火脫水,每煉一鍋油可縮短2小時左右。為解決材料問題,陳振夏想盡了辦法。用石灰代替石棉,用動物骨灰代替硫酸,用玻璃屑代替汽門砂。因七1井、七3井打出旺油,加工設備明顯不夠用,陳振夏帶領職工利用業余時間,取出美國人在延長打井時下在井里的20多根12英寸的套管,經破開展平,鉚制了4口煉油鍋、1臺蒸汽鍋爐,不但解決了原油加工設備不足的問題,還順便增加了打井設備。月煉油量達到15000小桶,比原來每月2700小桶增加了5—6倍。他經常自加壓力,不斷擴大再生產。在努力提高煉油量的同時,陳振夏還在增加成品油種類方面下功夫。他從實際出發,與工務科長顧光研究生產黃油。他們以重油為原料,經過10多次試驗,終于試制成功,投入生產。這一新產品的誕生,使陜甘寧邊區各種機器所需要的潤滑油,開始自給。更可貴的是能變廢為寶,掌握用油渣提煉油墨的技術。1943年冬天,職工用浸濕的32條毛巾,撲滅了煉油部土油池的一場大火,也是用土辦法代替消防器材的生動例子。他既善于動腦,也勤于動手。在技術力量相當薄弱的條件下,石油廠設備卻在陳振夏領導下,不斷擴充。從只有一盤烘爐開始,逐漸充實到擁有了6尺8車床兩臺,手搖鉆、手板刨各1臺,小化鐵爐1座,烘爐2盤。為了克服設備和原料匱乏的困難,陳振夏想了很多土辦法。一次,鉆桿絲扣壞了,車床太短,無法維修。陳振夏與技術工人劉國威干脆把兩部車床接起來使用,把鉆桿絲扣車好。又一次鉆機大軸斷了,為了不延誤鉆井工期,陳振夏與鍛工一起,硬是在烘爐里鍛造,運用公母榫原理,加以修復。烘爐里溫度非常高,他們的衣服都濕透了,汗水順著臉頰一直流淌。在高溫烘爐的炙烤下,汗水變成了蒸汽,眼前一片模糊。無奈,他們就輪流著大干,直到大軸鍛造好為止。延長人素來崇拜牛,以牛為精神圖騰,稱有本事能干成事的人為“牛人”。陳振夏就是這樣苦干實干的“牛人”!1941年12月,陳振夏被正式任命為廠長,廠里職工也發展到上百人,并且修建了石窯、工房、制蠟冰窖等,成立了修理部,修配機器、研制鍋爐和煉油鍋。還自辦了小煤窯!1943年,七1井、七3井先后噴油,當年原油產量達到1279噸。陳振夏設計改造土法煉油,生產了大量汽油、煤油,提煉出了潤滑油和黃油等,保證了黨中央和邊區政府、部隊和人民的生活用油,而且印刷油墨、軍工用油,燃料、洋蠟都得到充足供應。延長石油成為陜甘寧邊區政府主要經濟支柱之一,有民謠稱“延長石油點亮了棗園的煤油燈,棗園的煤油燈照亮了中國革命的航程。”延長石油廠贏得了“功臣油礦”的美稱。廠長陳振夏的名字也傳遍了延安,傳遍了邊區。1944年5月1日至25日,在陜甘寧邊區工廠廠長暨職工代表大會上,邊區政府向陳振夏頒發了“特等工業模范工作者”獎狀,以資鼓勵。5月22日,毛澤東親筆為陳振夏題詞:“埋頭苦干”,這是對延長石油人最高的褒獎。同年7月底的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了陳振夏先進事跡的專題報道,贊揚他“對本身業務非常盡職,終日不倦”,“把專門的技能與群眾的偉大創造結合起來,從來不以技能自私,從來沒有門戶之見”。當年12月下旬,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大會隆重開幕,評選出新一屆特等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陳振夏榜上有名,再次被授予“特等工業模范工作者”稱號。頒獎會上,邊區政府領導把毛澤東題寫的“向戰斗在生產第一線的勞動英雄致敬”的獎狀發給了他,這是毛澤東第二次題詞表彰陳振夏。1945年1月10日,毛澤東在大會上作《必須學會做經濟工作》的報告,肯定了陳振夏等英模“有許多的長處,有很大的功勞”、起了“帶頭作用、骨干作用、橋梁作用”。1945年2月,陳振夏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在延長油礦成長起來的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他走到哪里,就把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帶到哪里,把延長石油人的埋頭苦干作風傳到哪里。新中國成立后,陳振夏帶病先后在河北石家莊農機廠、石家莊動力廠和保定機床廠任副廠長、廠長,在轉任廠長的近20年中,一直住在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宿舍兼辦公室里,組織上幾次要給他調整工資級別,他都主動放棄。1972年,退休后回到家。他繼續保持延安時期的艱苦奮斗精神。組織給他300元安家費,他沒拿;給他新建房屋,他不要,提出要和群眾一樣分配公房,幾次請他搬進新樓居住,他都婉言謝絕。他說:“我出身鄉村,在延安住窯洞,現在住這樣的房子已不錯了,和群眾相比,我的住房還算是好的。”縣里照顧他去醫院看病可用小汽車接送,但作為老石油人,他寧要老伴叫三輪車,也不讓國家為他耗費汽油。1973年,他將變賣兩間住房所得650元全部交了黨費,還把鄉下老家3間房屋送給生產隊開店。“不徇私情不特殊”、“共產黨員姓‘公’不姓‘私’”,這是陳振夏經常講的兩句話,也是他的處事準則。他退休后,參加組織生活風雨無阻,有時臥床不起,也一定要老伴代他請假。陳振夏把畢生精力都用在了開礦辦廠為“公家”了,作為老廠長,他的聰明才智毋庸置疑是用在了“刀刃上”,作為老黨員,他的聰明才智毫無疑問也是用對了地方。他,剛骨所在,夫復何求;不虛此生,無怨無悔!他用一生忠實地踐行了延安精神,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