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视频在线_日韩欧美国产中文_啪啪伊人网_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 - 护士月月和建建完整版小说

top_wz.png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經濟--法律正義

法律正義

法治成為江蘇發展軟實力

發布時間:2017-09-12 15:37:48 瀏覽次數:2349 來源:  分享:

        “六五”普法回眸①

        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2011年至2015年,“六五”普法規劃順利實施,法治宣傳教育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七五”普法規劃啟動之際,本報特推出“‘六五’普法回眸”專欄,介紹一些地方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經驗和成效。

                                                                                 ——編 者
        “六五”普法以來,江蘇把法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強化普法和依法治理并舉。法治文化正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江蘇的社會生產和百姓生活。

        “法治是軟實力,是‘金’字招牌。”江蘇省司法廳廳長柳玉祥用一組數據加以說明:目前,全省已有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100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7108個,總體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十二五”時期,江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7萬億元。2015年江蘇地區生產總值位居全國第二。

        普法和法律服務相互融合

        近八成是農業人口的農業大市興化,有150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涉及21萬戶農戶,矛盾糾紛多發、易發。2014年,興化市成立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普法聯盟,35名律師無償為合作社提供法律服務。市司法局副局長陳禮智認為,為合作社量身定做的“法律服務套餐”,能全方位幫助合作社規避運行風險。這種普法和法律服務的相互融合,有效提升了農村普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合作社的購銷合同,以前都是一個電話就搞定,沒有書面合同,糾紛不斷。有了普法聯盟后,律師指導合作社農民簽訂書面合同,糾紛明顯少多了。

        2014年秋季的一天,興化市臨城鎮曹垛村20多戶農戶聚集在綠康農民專業合作社,強烈要求合作社退回流轉土地,致使合作社一度無法正常經營。普法聯盟律師卞書建迅速到場,經了解,原來是合作社成立初期通過曹垛村流轉土地100多畝,每畝600元。當時農戶未在合同上簽字,現在土地流轉價格上漲為每畝1000元,農戶要求收回土地或上漲租金。律師通過與農戶、合作社多次協調溝通,指導農戶與合作社重新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流轉價格上調為800元每畝,并確定了動態分段價格。雙方均表示接受,一起矛盾糾紛就這樣得到妥善處理了。

        除了普法聯盟外,目前,江蘇全省基本實現了“一村一居一法律顧問”。

        祝應茂是海安縣一名村法律顧問,平時工作主要是為村辦企業草擬合同,對農村土地流轉的合法性進行把關。他向記者講述了曾經發生的一個故事:一家村辦企業由于沒簽合同,只有“君子協定”,貨發出去后,款收不回來。事后,村委會找到祝應茂,通過重擬合同,收集證據,并向法院起訴,才追回貨款。這件事以后,村里才慢慢意識到法律顧問的作用。時任村支書王建林感嘆:“是法律顧問挽救了企業,沒有法律顧問,村民受損失就會怪我們了。”

        出庭應訴是對法律的尊重

        今年4月14日,海安縣法院公開審理了一起“民告官”案件,縣長顧國標作為被告出庭應訴。庭審結束后,他對記者說:“作為海安縣人民政府的法定代表人,出庭應訴是我的義務,這既是對原告的尊重,更是對法律的尊重。”顧國標是出庭應訴的第四任縣長。

        海安是全國普法先進縣“五連冠”,在全國率先倡導并推行的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已被寫入新行政訴訟法中。據海安縣司法局局長張建華介紹,2014年,縣委就提出“讓法治成為融入海安人血液的特質”。

        去年新行政訴訟法實施后,全國行政訴訟案件井噴上升,但在海安卻比較平穩。“這說明海安這幾年依法行政工作比較到位。” 海安縣法院行政庭庭長徐愛賢介紹,這幾年行政機關敗訴率一直在下降,去年法院共受理77件行政訴訟案件,行政機關只有1件敗訴。

        海安縣市場監管局副局長楊姝莉今年就出了2次庭,“出庭應訴,可以倒逼我們規范行政行為。”楊姝莉出庭時,一般還會叫上基層執法人員一起旁聽,“這等于是一場生動的法治課。”

        普法宣傳融入基層自治中

        將法治元素直接導入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等社會規范中,注重法治宣傳與法治實踐相結合,也是江蘇普法的一大特色。

        針對一些村級重大事務的決策,村民了解少,透明度差,江蘇在一些村推行重大事項“票決制”。

        2012年,常熟辛莊鎮東旺村準備拓寬一條道路,可是道路旁邊是60棵玉蘭樹。于是村里就拓寬事件舉行聽證會。村里意見是砍了這60棵樹,村民不同意,認為砍了可惜。村干部卻認為,如果將樹移到別處,還得多出一筆費用。村民們說:“移樹,缺人手,我們來移。”最后,村里還是采納了村民的意見,向鎮上申請了費用,將樹移走了。

        村支書巫伏通很感慨:“百姓參與村級重大事項的意識增強了,村官越來越難當了。稍不注意,村民就找來了。村民手里還拿著法律書本跟我們說理。”

        在東旺村,村委會的決策,以前是村委會領導班子拍板就能定,現在得先拿出方案,然后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聽證,才能實施。

        6月2日,巫伏通在接受采訪時補充說,村官既難當,又好當。通過普法依法治理,農村基層拍腦袋決策的少了,依法決策的多了,村里的工作也好做多了。

        6月2日下午,記者來到了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常熟支塘鎮蔣巷村。一進村口,最醒目的是兩旁的村民公約欄。70多歲的村支書常德盛指著村規民約介紹,過去這些內容都是村黨支部自己制定,現在是每戶村民派一名代表簽約,大家舉手表決通過。在蔣巷村,遵守村規民約,就能得到村里發的獎金和福利;如果有賭博、封建迷信的,就得不到這些獎金和福利。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已逐漸形成。

        蔣巷村連續20年沒有上訪事件,也沒有發生過刑事案例。常德盛體會最深的是,沒有法治保障,不可能發展到今天。“村規民約墻上有、臺賬有,村民腦子里沒有,那村規民約就是空的。”如何讓村規民約在村民腦子里扎根?常德盛認為,關鍵是要村民自己制定,并化為自覺行動。“法治能讓村民講規矩。”

        法治成吸引投資的軟實力

        蘇北人周永廣,2012年在常熟投資建了一家紡織品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有80多萬貨款半年都沒追回,只好起訴到法院。沒想到,只花了4天時間,錢就追回來了。

        事情盡管過去將近一年時間了,但6月2日,面對記者的采訪,周永廣還是激動得直出汗,“我們公司不大,這筆錢要是追不回的話,我就可能破產了。現在想起來真像做夢一樣。”

        周永廣去年在常熟買了房子,并把父母都接來了,現在已是常熟的一名新市民,“現在只要合同履行地在常熟,我就做,別的地方,單子再大,我都不敢做。我在外省也起訴追過貨款,至今5年多都沒要回。”

        周永廣用他的切身經歷教育身邊的朋友,“你要是在常熟都發不了財,其他地方就別想發財了。”

        這樣良好的司法環境,更堅定了周永廣在江蘇創業發展的信心。如今,像周永廣這樣到江蘇投資創業的人越來越多。法治,成了江蘇經濟發展的一塊“金”字招牌。
                                                                                  (王比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