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视频在线_日韩欧美国产中文_啪啪伊人网_国产精品区一区二区免费 - 护士月月和建建完整版小说

top_wz.png

您現在所在的位置: 首頁--綜合--紅色經典--名人風范

名人風范

“打響陜西文化品牌”系列報道之七 柳青精神的時代光芒

發布時間:2018-05-23 15:37:35 瀏覽次數:2020 來源:陜西日報  分享:

d270e52813b74474b1d489d58d675fd2.png

5月21日上午,在柳青廣場,不時有人前來參觀,表達對一代文學大師的敬仰和緬懷。

3789d1a0752f1f98dda05e991e02278d_img_167_588_217_178.jpg

位于柳青廣場中央的柳青文學館全面介紹了柳青的生平及創作歷程,吸引著眾多的參觀者。

3789d1a0752f1f98dda05e991e02278d_img_372_595_289_227.jpg

5月21日上午,記者走訪了皇甫村。圖為從神禾原上俯視皇甫村。

記者 楊小玲 文/圖



        76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提出,文藝必須堅持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方針。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時強調,文藝創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著名作家柳青和他的代表作《創業史》是這些要求生動而鮮活的詮釋。柳青精神也昭示了文學陜軍后來的發展基調,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人都是沿著他的足跡走上文壇的。柳青離開我們整整40年了,社會各界對他卻從未淡忘過。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也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文學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5月16日,在柳青逝世40周年之際,陜西省作協、省社科聯等單位聯合在西安召開了打造“中國文學第一村·柳青家園”座談會,希望用創建“柳青家園”的實際行動,來紀念這位偉大的作家。 
        春風到處說柳青 
        出生于陜西吳堡的作家柳青是我國當代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也是陜西鄉土文學的開創者,他的小說《創業史》是中國十七年文學中農村題材的代表作,被譽為“經典性的史詩之作”。 
        這部作品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繞不過去的經典。《創業史》面世以來發行量逾百萬冊,在黨員干部和廣大青年讀者中有極大的影響力,2017年還被教育部納入中學生新課標選讀書目。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過柳青,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高度贊揚了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與人民同甘共苦的精神。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陜西時,又專門強調要鼓勵文化工作者像柳青、杜鵬程那樣走進人民、了解人民、謳歌人民,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2006年以來,為了紀念這位作家,傳承和弘揚柳青精神,陜西省在長安區建成了占地20余畝的柳青廣場,立起了柳青雕像,蓋起了柳青文學館,并成立了柳青文學研究會、設立了省級規格的柳青文學獎。陜西省上還計劃打造“中國文學第一村·柳青家園”文化產業項目,以期讓“中國文學第一村·柳青家園”成為陜西嶄新的文化旅游新名片。 
        在2016年柳青百年誕辰之際,陜西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活動:攝制紀錄片《柳青在皇甫》并在央視播出、創作演出大型秦腔現代戲《柳青》、編輯出版《柳青評論文集》《柳青紀念文集》《柳青在長安》著作,將學習弘揚柳青精神推向了一個高潮。 
        在柳青的家鄉吳堡縣,近年來也建立了柳青文學館和柳青圖書館,吳堡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光澤告訴記者,吳堡縣擬利用柳青故里張家山鎮寺溝村閑置的160孔窯洞建筑群做四項規劃:一是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打造柳青故居;二是建設中國首家窯洞里的文學館;三是建設可謂是“陜西作家文庫”的柳青書院,用10多個窯洞院落來展示陜西幾代作家的1萬多件著作、手稿、書信等資料;四是以窯洞民宿為基礎,打造一個作家創作基地,以表示對一代文學大師的敬仰和緬懷。 
        5月7日,陜西省委宣傳部和省作協聯合召開了新時代文學陜軍再進軍工作座談會,會議專門強調要大力弘揚柳青精神,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優良創作傳統,讓“深扎”精神帶動更多作家的創作,成為推動文學陜軍再進軍的動力源泉。 
        父老心中根千尺 
        柳青有句名言:“在生活里,學徒可以變成大師,離開了生活,大師也可能變成匠人。”柳青選定長安區王曲鎮皇甫村為生活和寫作的基地,他對中國農民的命運傾情關注,為改變鄉村命運無私奉獻。他不僅是用筆去寫作,更是把自己的后半生,都投入到改造鄉村、改變中國農民面貌的社會實踐中去。在現實中,他曾經幫助皇甫村購買從日本引進的稻谷良種;在作品中,梁生寶到外地買稻種,成為《創業史》和梁生寶形象的精彩之筆。柳青不僅心系中國農民,心系社會底層,而且是身體力行地與中國農民、與社會底層同甘苦,共命運,因此贏得了群眾的廣泛認同和愛戴。 
        皇甫村距西安市中心20公里左右,5月21日上午,記者專程來到這個柳青曾經生活了14年的地方。這里如今還居住著40多戶村民,年輕人都另蓋房子搬走了,目前村子里住的大多是上了年紀不愿搬遷的住戶。說起柳青,這里的老人們記憶猶新。很多人至今仍記得,柳青到皇甫村的第一天,還穿著西裝,留著“西式頭”。第二天,就剃光了頭,穿起了土布衫,和普通莊稼漢沒有兩樣。在皇甫村生活的日子里,遇到婚喪嫁娶,他會仔細觀察和記錄當時的場景和人們的衣著、語言等,為自己的小說增加真實度和生活感。柳青在村里不僅是“百事問”,而且是“百事管”。有人問柳青:“你在縣上是分管啥工作的?”他風趣地回答:“凡是群眾要我管的事,我都管。”大家爭相說著柳青的各種生活習慣和故事,在他們口中,柳青還是那個昨天在蛤蟆灘上散步的農村老頭,仿佛從未離去一般。 
        在這里,記者還見到了73歲的劉田民,他就是《創業史》中才娃的原型,是小說中唯一還健在的人物原型。他和父親劉遠峰,也就是《創業史》中高增福的原型,“接力”為柳青義務守墓,已達40年之久。在劉田民守墓的33年里,他一直勤勤懇懇,只要有人來參觀,他都會步行兩公里,去給參觀者開門、講解。到了吃飯時間,他還會留參觀者吃一頓農家飯。有時,劉田民也會招待外地的媒體記者或文學愛好者在自家小院里住幾天,帶他們在附近參觀、講解,讓他們充分感受柳青當年的生活環境。沒人參觀的時候,劉田民會時不時利用空閑時間去墓地拔草、打掃衛生,將墓地收拾得干干凈凈。劉田民至今仍習慣地稱柳青為“俺柳青伯”,他說:“俺柳青伯是個好人,他把大伙兒都當成自家人一樣地掏心掏肺,能為他做點事,再苦再累也值!” 
        柳青精神:文學陜軍前進的燈塔 
        柳青雖然離開我們已達40年之久,但他為陜西文學發展開拓了道路,對于今天的文學陜軍再進軍,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陜西省柳青文學研究會會長、著名評論家邢小利認為,柳青在創作態度和方法上對于文學陜軍有著三點啟示。第一,他的創作與現實生活緊密關聯,與時代息息相關。柳青注重寫正在發生的或剛剛發生的生活,從中觀察、體驗、感受、思考,提煉他要表現的情節和人物。一邊生活一邊創作,絕不閉門造車。第二,作家要沉下心創作。柳青認為“文學是愚人的事業”,看待一個作家、看待文學事業,要以“六十年為一個單元”,不能急功近利。第三,柳青的一生都在追求進步,追求真理,與人民同呼吸,與時代共前進。他在晚年還不斷讀書、不斷思考,這種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 
        陜西省作協副主席朱鴻表示,柳青的語言藝術是直到今天仍然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鉆研的。文學作品是靠語言表達的,沒有豐富的語言,就不會有豐富的內容。語言缺乏魅力,尖端的內容也會走風漏氣。柳青小說的語言,不僅敘述、抒情和議論交融,而且句式的長短錯落,以氣引導,節奏相宜。有語法,而不拘于語法,遂自由、生動,氛圍頓出。他創造性地打通了敘述者與敘述對象。他讓敘述者鉆進了敘述對象的心里,從而使敘述對象的思想、情緒及行動,都呈現出一種自我表現的浮雕般的直觀。柳青如沒有這種語言藝術,沒有這種語言的魅力,就不可能有梁三、梁生寶、姚士杰和徐改霞這些人物,這是柳青作品的魅力,也是需要我們學習并發揚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的文藝創造。今天我們重新認識柳青精神,不僅會更深刻地理解柳青,也將會對陜西文學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