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這本是一個后文革詞匯,卻蘊涵著與現實相連的文革記憶。最初(1980年代)被用來指稱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后來(1990年代以后)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泛化推廣到用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稱呼,說明兩者在其基本理念、價值取向(社會理想、道德繼承)、創作范式、美學風格上存在某種內在同一性。
瞿秋白,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理論家和宣傳家,是中國革命文學事業奠基人之一。1899年1月出生在江蘇常州。1917年考入北京俄文專修館學習。1920年以《晨報》特約記...
劉志敏,1904年7月出生于河南羅山縣。7歲進入私塾讀書。后入縣立女子高等小學。1922年考入開封河南省立女子中學學習。她閱讀《共產黨宣言》《向導》《蘇聯十月革命研究》等書刊,逐步接受了馬列主義,堅定了革命的...
阮嘯仙,1898年生于廣東省河源市,是廣東地區青年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是中共早期農民運動的重要領導者。
劉伯堅,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縣。1920年赴歐洲勤工儉學,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認真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1921年,他與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李富春、李維漢、聶榮臻等人發起組織旅歐...
李翔梧,1907年8月生,河南省洛寧縣人。1921年,考入洛陽河南省立第四師范,1923年轉入開封河南省立第一師范,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秋,李翔梧奉黨組織派遣到蘇聯莫斯科中山大...
梁柏臺,1899年9月生于浙江新昌新林鄉查林村,1918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預科,1920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我國最早的青年團員之一。
賀昌,1906年生,山西省離石縣柳林鎮(今柳林縣)人。1919年,13歲的賀昌寫下《壯志歌》——“扛罷筆桿再扛槍,經文緯武干一場。頸血常思敵國濺,寸心久欲報家邦。”
古柏,1906年生于江西長寧(后改尋鄔,今尋烏)。1920年起在廣東梅縣廣益中學讀書,并兼任梅縣女子師范學校教員,曾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回家鄉組織農民協會,建立中共尋...
何叔衡,1876年出生,湖南省寧鄉人。1913年何叔衡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講習班,與毛澤東、蔡和森等同學志同道合,成為最好的朋友。在第一師范結業后,先后在長沙楚怡學校和第一師范附小任教,同時積極參加毛澤東、蔡...
鄧萍,1908年出生于四川富順縣(今自貢市大安區)。1926年12月考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在校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7年,鄧萍受黨的派遣,在彭德懷擔任團長的國民黨湖南陸軍獨立第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