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這本是一個后文革詞匯,卻蘊涵著與現實相連的文革記憶。最初(1980年代)被用來指稱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后來(1990年代以后)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泛化推廣到用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稱呼,說明兩者在其基本理念、價值取向(社會理想、道德繼承)、創作范式、美學風格上存在某種內在同一性。
李艮,1908年出生于陜西省長安縣(今西安市長安區)姜仁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0年考入長安縣府君廟小學。1926年春考入西安省立第三中學,不久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11月轉入中國共產黨。
陳淺倫,1906年生于陜西省西鄉縣。1925年春考入漢中省立第五師范學校。1927年春參加中共組織創辦的西安中山學院農民運動班學習。11月回西鄉縣進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動。
陳原道,1902年出生在安徽巢縣青崗鄉(今巢湖市欄桿集鎮)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幼年入私塾讀書。1916年入龍華小學。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他在作文中寫道:“身可殺,而愛國熱血不可消;頭可斷,而救國苦衷不...
王平章,1901年生,湖北漢川人。1920年考入武昌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開始接觸馬列主義。后參加陳潭秋創辦的進步團體“湖北人民通訊社”,并在黨領導的“啟明工讀學校”和“漢江印刷社”從事印刷革命書刊的工作。
趙博生,1897年出生于河北滄縣東慈莊(今屬黃驊市)一個農民家庭。1917年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6期,先后在皖系、直系、奉系軍隊中任職。1924年冬轉入馮玉祥的西北軍,任旅參謀長、特種兵旅旅長、軍參謀長,參加...
陳理真,又名陳履真、陳力真,1907年生,安徽蕭縣人。7歲入私塾讀書,后考入徐州的江蘇省立第七師范學校學習。他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逐步接受革命思想。畢業后在蕭縣任教。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中共蕭縣縣...
韋拔群,1894年生,廣西東蘭人。早年就讀于廣西法政學堂。1916年初在貴州加入討伐袁世凱的護國軍,參加了護國戰爭。后進入貴州講武堂學習,畢業后在黔軍張毅部任參謀。
蔡申熙,原名蔡升熙,1906年生于湖南醴陵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0年入縣立中學讀書,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24年春入孫中山陸軍講武學校,后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留校教導團工作。...
曹大駿,1902年生,湖北陽新人。1923年入武昌高等師范學校(后改為武昌中山大學)就讀。在此期間,他廣泛閱讀進步書刊,經常參加火炬社、青年讀書社等進步團體的活動,結識了蕭楚女、惲代英等革命青年。
毛簡青,1891年11月生于湖南平江縣濁水金窩(今三陽鄉大西村)一個富紳家庭。1913年赴日本留學,1921年畢業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同年夏回國,在長沙任教。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長期從事黨的宣傳教育工作,與毛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