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這本是一個后文革詞匯,卻蘊涵著與現實相連的文革記憶。最初(1980年代)被用來指稱文革中出現的樣板戲;后來(1990年代以后)被懷舊情緒驅使著的人們,泛化推廣到用它指稱在毛澤東《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精神指導下創作的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政治運動和普通工農兵生活的典范性作品。不同時期的作品被冠以相同的稱呼,說明兩者在其基本理念、價值取向(社會理想、道德繼承)、創作范式、美學風格上存在某種內在同一性。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他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陳贊賢是中共早期的著名工人運動領袖之一,1896年生于江西省南康縣(現為南康區)一個農民家庭,早年投筆從戎,參加革命活動。
曹淵,原名俊寬,字溥泉。1920年,曹淵考入安徽蕪湖工讀學校,被推選為校學生代表,參加安徽蕪湖學聯并成為領導成員之一。1921年,因參加聲援安慶“六二”慘案,被校方勒令退學。同年秋,考入安徽蕪湖公立職業學校...
張伯簡,1898年生于云南省劍川縣,白族,早年曾入滇軍。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革命風暴席卷全國,為追求真理,他辭去滇軍中的軍需官職務,遠渡重洋,赴法國勤工儉學。
劉華,原名劉熾榮,字劍華,四川省宜賓縣泥溪鎮陳車沱(現新泥村)人,1899年9月10日出生。1923年8月,劉華進入上海大學附中半工半讀,當時上海大學由中國共產黨參與創辦。在校期間劉華如饑似渴地學習新思想、新知識...
王盡美,原名王瑞俊,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山東黨組織早期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廖仲愷(1877—1925),原名恩煦,號夷白,字仲愷,廣東省惠陽縣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
李慰農,原名李爾珍,1895年出生于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一個貧苦農家。他自幼聰穎勤學,形成了樸素的“農業救國”思想,立志振興農業、拯救農民。
顧正紅,1905年出生在江蘇阜寧(今屬濱海)一個貧苦農家,幼時挖野菜、割牛草,青黃不接時討過飯。1921年家鄉遇水災,顧正紅隨母親到上海,找到在一家小油廠做工的父親,一家人在滬西一個貧民窟里住下。
1896年10月,高君宇出生在當地一個有名望的大戶人家。受父親的影響,他思想活躍,接納新生事物,向往變革與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