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古籍整理研究所暨陜西省古籍整理辦公室在陜西省現藏古籍普查和《陜西現藏古籍總目》編纂過程中,于榆林市星元圖書館發現了一部清朝初期刊刻、未見著錄的佛教漢文《大藏經》。經該機構組織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和初步鑒定,此《大藏經》刻于雍正五年(1727)之前,暫定名為《榆林藏》。這是全省現藏古籍版本調查的重要成果和重大發現。
據介紹,漢文《大藏經》是漢文佛教典籍的總集?,F知第一部刻本《大藏經》為北宋開寶年間刊刻,被稱為《開寶藏》。由于這批新發現的經卷原藏于榆林定慧寺,現藏榆林星元圖書館,暫定名為《榆林藏》。在目前已知存世的漢文《大藏經》共計20余種版本中,《榆林藏》并不在其中,是一種新發現的漢文《大藏經》。因此,其在文獻學及佛學研究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學術意義。
這部佛教漢文《大藏經》,全為經折裝,版高22.5厘米,寬55.0厘米;每版30行,折為5面,每面6行,每行17字。每卷首刻說法圖,卷端題名之下有千字文編號,版序編號下間有刻版捐資者姓名;卷末刻護法圖,護法圖前有長方形題記墨圍,右側外題“江南陳龍山經房虔造”,左側外題“住南門內都使司對過”,墨圍內多為空白,間有墨書供養題記。漢文《大藏經》一般按千字文編號排序,據不完全統計,此《大藏經》千字文編號現存80余字號,至“魚”字號止。綜合刻版及供養人題記等信息,初步可以斷定此《大藏經》刻于雍正五年(1727)之前,為當時榆林定慧寺住持照秀、照鼎等請來供奉。其版本淵源及刻印情況,尚有待進一步考察研究。
這部《大藏經》的發現,是繼民國初年在陜西開元、臥龍寺發現宋元版《磧砂藏》及20世紀80年代在法門寺發現《普寧藏》之后的又一重大發現。為研究明清之際漢文佛教《大藏經》的刊刻與流傳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對佛教文獻學和《大藏經》編纂研究以及版本學和印刷史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梁 瀟)